另外,我们的农事事务所培育了一种早熟高粱,生长期比普通高粱短二十天,能避开汛期和蝗灾高发期,很适合在受灾地区种植,这个就是419 号高粱,还有高产的金皇后玉米。”
“至于畜牧业,” 百川话锋一转,目光看向张万和,我觉得张万和部长以前提议不错,那就是搞‘牧民合作社’,把散户的牛羊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统一防疫。
我以前在绥远见过,散户自己养牛羊,冬天缺饲料,牛羊饿死不少;要是搞合作社,建集中的饲料仓库,冬天统一分发,再配专门的兽医,存活率至少能提高三成。
另外,还能跟咱们的肉制品加工厂合作,合作社出栏的牛羊直接送到厂里加工,既能保证牧民的收入,也能稳定咱们的肉食供应。”
其实历史上阎锡山主政山西及后来管辖绥远(1928 年绥远建省后,阎锡山曾兼任省主席)期间,始终以 “造产救国”“建设西北” 为核心目标,立足两地资源禀赋与地理特征,系统性推进农业稳固、水利兴修、工业奠基与经济整合,试图在动荡的时局中构建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体系,推动两地从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化转型,其一系列举措虽受时代局限存在不足,却也深刻改变了两地的经济面貌。
在农业发展层面,阎锡山深知农业是区域经济的根基,针对山西多山地丘陵、耕地零散且降水不均,绥远多草原荒地、亟待开发的差异,制定了差异化策略。
山西境内,他将农业改良纳入 “六政三事”(六政含水利、蚕桑、种树等,三事为禁烟、天足、剪发)核心内容,从品种改良、耕作技术革新与生产组织优化三方面发力。
为应对山西频繁的干旱问题,政府引入高粱、谷子的耐旱高产品种,在晋北干旱地区推广,同时在晋中平原试种从国外引进的改良小麦,通过农业试验场进行品种培育与试种,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
针对山西农民长期种植单一粮食作物的习惯,阎锡山政权鼓励种植棉花、芝麻、烟草等经济作物,在晋南运城、临汾等地开辟棉田,设立棉花收购站,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既增加农民收入,也为后续发展轻工业储备原料。
此外,为解决耕作技术落后、农户分散经营效率低的问题,政府设立农事讲习所,在各县培养农业技术员,深入乡村指导农民使用新式农具(如改良犁、播种机),推广深耕、轮作等科学耕作方法。
同时倡导 “合作垦殖”,组织农户成立互助组,共同开垦山地、改良盐碱地,仅 1917 至 1927 年间,山西新增改良耕地达百万亩以上,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约 5%,基本实现省内粮食自给。
绥远地区的农业发展则以 “放垦实边” 为核心,依托广袤的荒地资源吸引移民开垦。阎锡山政权制定了宽松的垦荒政策:凡从山西、河北等地迁绥的农民,可免费获得一定面积的荒地,开垦前三年免征赋税,政府还提供种子、农具贷款。
这一政策吸引了数十万移民涌入绥远,仅 1928 至 1933 年间,绥远新增垦殖土地就达 30 万顷,其中丰镇县耕地从 1931 年的
顷增至 1935 年的
余顷,集宁县从
顷增至
余顷,凉城、兴和等县也有显着增长。
为保障垦荒成效,政府在绥远设立垦务总局,统筹土地丈量、分配与纠纷调解,同时在各垦区设立农事指导站,推广适合当地气候的作物(如耐寒的莜麦、耐旱的糜子),指导移民修建简易灌溉设施。
随着耕地面积扩大与耕作技术改进,绥远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不仅满足了当地驻军与民众需求,每年还能向山西、河北等地输送粮食数十万担,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地。
水利工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