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关于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梦想,并非一朝一夕。早在数年前,这份承载着城市能级跃升期望的规划便已首次提交省里审批。
然而,在当时的经济实力和发展阶段背景下,计划连续多年均以“时机不成熟”为由被省里否决。
今年,凭借万亿GDP的底气和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阳城再次递交了规划。
虽然过程曲折,但最终在前段时间获得了省里的原则性批复,这意味着项目拿到了通往国家部委审批的“路条”。
按照常规流程,地级市的此类项目需由省级层面统一对接国家部委,等待漫长的排队、审核、批复。
但宋江深知时间对于发展的重要性,他希望能加快进程,早日开工,这才有了高成飞带队“跑部委”的行动。
然而,“跑部钱进”绝非易事,在燕京,一个地级市的领导若无过硬关系,往往连关键部门的门都难进,更遑论推动复杂审批。
幸运的是,宋江通过中青班积累的人脉发挥了作用。高成飞带着市发改委、交通局的负责人,凭借宋江事先的沟通,在发改委下面的司局层面确实顺利了许多。
具体经办处室看在李卫东司长打过招呼的份上,态度客气,流程走得比预想中快,连续几个基础性审核环节都顺利通过。这让高成飞一行人顿时倍感振奋。
然而,真正的难关在于分管轨道交通业务的副主任费宇苗的最终拍板。
当高成飞尝试约见这位关键人物时,却结结实实地吃了闭门羹。费主任的秘书以“领导日程已满,按程序由省里统一对接”为由,客气而坚决地将他们挡在了门外。
在费宇苗这个层级,一个普通地级市的市长,确实难以引起他的重视,除非是省委书记或省长亲自出面,或许还能获得一见。
至于高成飞他们是如何打通前面环节的,费宇苗并不关心,在部委大院,能走到他办公室门前的,谁背后没点关系?
接连三天在关键节点受阻,高成飞焦急地向宋江汇报了进展和困境。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宋江审时度势,决定改变策略。
他让高成飞先带队返回阳城,稳住后方,确保其他工作不受影响。
此时距离中青班结业还有两周,他打算利用最后这段时间,一方面深化学习,另一方面寻找更稳妥的突破口,待结业后再亲自出马,集中精力攻克最后堡垒。
送走高成飞,宋江更加专注于党校的学习。接下来的课程聚焦宏观经济调控与重大政策解读。
教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国家层面如何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进行逆周期调节,以及诸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方针的出台背景和深层逻辑,剖析得淋漓尽致。
宋江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知识,过去在主政阳城时遇到的一些宏观层面的困惑,此刻仿佛豁然开朗。他意识到,以前自己更多是从一城一地的视角看问题,而现在,他开始尝试理解国家布局的“大棋局”。
课堂讨论异常激烈。当有同学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对某项产业政策的特殊理解时,立刻会有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部委的同学从各自角度提出质疑或补充。
这种思想碰撞,让宋江对政策的复杂性、多维性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任何一项政策在基层落实时都可能面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挑战。
课余时间,宋江几乎都泡在了党校图书馆。他在浩瀚的书海中,专门寻找与经济治理、公共政策分析相关的着作和前沿期刊,系统地弥补自身理论短板。
这段静心研修的时光,让他感觉自己的思维层次和对全局的把握能力有了显着提升。
期间,他曾尝试联系一位更高级别的老领导,希望能获得指点,但那位领导日程繁忙,最终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