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是授人以「挟功逼主」之口实,还将引得天下猜忌!非但没有好处,反而是徒增掣肘!
斐潜听闻,微微点了点头,目光转向张辽。
张辽虽不擅政争权谋,但多年沙场沉浮,深谙人心险恶与局势利害,思索片刻之后说道:主公,此事……断不可长!
张辽没说为什么不可长,但是斐潜和庞统都能明白。
斐潜负手而立,缓缓踱步到帐门边,往巩县方向望去。他太清楚这些劝进背后藏着怎样龌龊的心思了……
这拙劣的把戏,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上演过无数次。
曹操的魏公,魏王之路,其本质,就是一场通过军事垄断倒逼政治交易的肮脏过程。
汉献帝和那些还心存汉室的保皇派被逐步清除,边缘化,如同被拔掉牙齿的老虎。而原本应维护道统的士族集团呢?
为了保全自身的地位,田产与世代累积的利益,在威逼利诱之下,最终选择了与曹操合作,共同完成了这场权力的血腥重组与再分配。
道义与忠诚,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而在这个堪称谋朝篡位标准流程的演进过程中,儒家,以及那些自诩代表儒家的士族子弟们,几乎是创造性地研制出了一整套精致而虚伪的劝进禅让执行方法,为后世野心家提供了完美的剧本模板。
先进九锡之礼。
就像是现在关中的那些家伙叫嚣的要为斐潜加上晋公,加九锡一样。
为什么是九锡?
因为王莽篡汉前也受过九锡!
这就是在试探天下人的底线,看看这僭越的举动,能激起多大的反抗浪花。
反对声浪大?
那就先缓一缓。
反对声浪小,或者只有零星几个不识时务者跳出来?
那就干掉这些跳起来的反对者。
用血淋淋的人头告诉所有人,逆潮流而动者,死!
等待大多数选择了沉默,下一步的操作就顺理成章了。
而后,曹操开始使用天子仪仗,王宫的建制也明目张胆地效仿皇宫规格。再立曹丕为魏王太子,宣告世袭权力的合法性……
至此,那个曾经辉煌的汉室,在人心层面已经名存实亡。
大多数人的沉默,已经从无奈的选择,变成了必然的顺从,甚至主动的迎合。
而在这个权力更迭,道义沦丧的全过程中,有一点显得尤为刺眼,也尤为值得深思。
百姓的愚昧无知,是因为知识量的不足,是因为先天上的阶级低下,但是那些士族子弟呢?
那些四处高喊着代表这个,代表那个的封建王朝的知识分子呢?
当然,这些封建王朝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是儒家子弟。
或者说,是那些代表了儒家的士族子弟们,在面对滔天权势时,又是选择了什么?
斐潜不由得微微摇了摇头。
当后世之人嘲笑明末东林头皮痒,水太凉的丑态时,又有多少人会去深究,这些以儒家道统继承者自居,掌控着封建王朝话语权的所谓大儒和精英们,在每一次王朝鼎革,纲常倾覆的关键时刻,究竟扮演了怎样自相矛盾的角色?
他们又是从什么地方开始,走向这样的一条精神分裂之路?
以历史上东汉的士族集团的道德标杆,颍川荀氏为例。荀彧选择了以生命捍卫他所信奉的汉室正统与儒家忠义,其侄荀攸却在家族存续与个人前途的考量下,转向支持曹操。
这种同一家族内部核心成员的截然分化,恰恰赤裸裸地展现了整个士族阶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遇到无法弥合的撕裂之时,本能的妥协性。
那些平日里高冠博带,在太学,在朝堂,在乡野间高喊着代表了忠孝仁义,满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族知识分子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