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速方面,它可以在 10 秒内完成 19 枚火箭弹的齐射,火力密度不亚于‘喀秋莎’。” 参谋长解释道,“重新装填方面,我们配备了专门的装填小组,配合装填架,最快可以在 5 分钟内完成全部发射管的重新装填 —— 这比‘喀秋莎’的 10 分钟装填时间,效率提升了一倍。”
“5 分钟重新装填?” 魏德曼的呼吸微微一滞,他很清楚,在战场上,装填速度意味着持续作战能力 ——5 分钟的时间,足以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完成第二次齐射,彻底压制敌人的火力。
就在这时,参谋长对身旁的车组成员点头:“准备试射吧,两车齐射,目标 ——10 公里外的模拟敌军集结靶场。”
“是!” 车组成员立刻行动起来,有的调整发射角度,有的检查火箭弹装填情况,有的通过无线电确认靶场安全。魏德曼和随从们则退到安全区域,举起望远镜,紧紧盯着火箭炮的发射架,连大气都不敢喘。
“发射!” 随着车长一声令下,两辆火箭炮同时开火 ——38枚火箭弹从发射管中呼啸而出,橘色的尾焰在阳光下划出一道道粗壮的弧线,像一群咆哮的火龙,朝着 10 公里外的靶场飞去。火箭弹飞行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即便隔着数百米,也能感受到空气的震动。
几秒钟后,10 公里外的靶场传来连续的巨响,烟尘滚滚而起,形成一道巨大的烟柱,直冲云霄。魏德曼握着望远镜的手微微颤抖,他清楚地看到,模拟集结阵地上,火光接连闪现,烟尘中还能看到模拟坦克的残骸被气浪掀飞。
“这…… 这射程,这威力……” 魏德曼放下望远镜,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比苏联‘喀秋莎’强太多了!10 公里的射程,精准的打击,还有灵活的旋转发射架…… 这款火箭炮,简直是为大规模战场量身定做的!”
参谋长看着魏德曼的反应,心里暗自满意 —— 林毅特意将 130 毫米自行火箭炮调来,就是为了打动德国,如今看来,效果远超预期。他笑着说道:“魏德曼大使,这款火箭炮不仅性能优异,而且造价相对低廉,便于大规模装备。如果贵国感兴趣,我们可以在后续合作中,详细探讨这款装备的采购事宜。”
魏德曼猛地转头,眼神里带着急切:“参谋长阁下,你们真的愿意出售这款火箭炮?” 在他看来,这样的 “大杀器”,任何国家都会严格保密,如今八路军愿意出售,这绝对是意外之喜 ,有了这款火箭炮,德军在东线战场上,就能有效压制苏联的 “喀秋莎”,扭转战场局势。
在整个二战苏德战场的炮火交锋中,德国火炮虽然以技术精湛闻名,却始终没有能在数量上匹敌苏联的 “大炮兵” 体系,甚至在多数关键战役中被苏军火力压制。
这种差距不仅源于两国军工理念的差异,德国对火炮精度与工艺的极致追求制约了产量,而苏联以 “简化工艺换规模” 的思路实现火炮量产,更体现在特殊武器研发的分野上。
苏联凭借喀秋莎火箭炮形成独特火力优势,德国虽然涉足火箭炮研究,但是却进展迟缓,最终将资源投向 V1、V2 导弹,没有能把对火箭的研究转化为战场急需的实用火箭炮,进一步拉大了双方的地面火力差距。
从火炮数量对比来看,德国自始至终处于明显劣势,且差距随战争推进不断扩大。
1941 年 “巴巴罗萨行动” 初期,德国陆军装备各型火炮(含反坦克炮、迫击炮、榴弹炮)约 2.8 万门,其中 105 毫米 leFh18 榴弹炮、150 毫米 sFh18 榴弹炮等主力装备,凭借精准的火控系统与稳定的弹道性能,在初期闪击战中曾展现出高效打击能力 。
105 毫米 leFh18 榴弹炮可通过调整装药量实现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