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7章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1 / 4)

诡三国 马月猴年 5468 字 2天前

随着庞统下达的命令,派驻骠骑军进城之后,安阳就迎来了新秩序的接管和重建。

庞大的黑色军阵中分出一支支队伍,沉默而高效地行动了起来。

一部分迅速接管城墙、城门、府库等要害;一部分直奔审府而去;还有一部分则开始组织人手,准备开仓放粮,安抚民心。

城头之上,一杆原本的曹氏旗帜被扔到了泥泞之中,取而代之的,便是一杆闪亮耀眼的三色战旗……

是夜,安阳城在战战兢兢中逐渐安定下来。

骠骑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

而且其开仓放粮的举动,更是迅速赢得了底层百姓的微弱好感。

没错,微弱好感。

为什么是微弱的好感?

因为安阳的百姓感激骠骑军的放粮行为,但是并不代表仅仅依靠一次放粮就能立刻获得安阳百姓民众的完全信任。

这种情况再后世也很常见。

救济站,慈善所,偶尔也会免费放粮,百姓领取的时候也会表示感谢,但是并不代表这些领取粮食的百姓民众就立刻会站在救济站或是慈善所一边,甚至不惜维护救济站或慈善所的利益去打生打死。

对百姓而言,粮食是生存必需品。

骠骑军的举动解决了他们迫在眉睫的饥饿问题,他们自然心怀感激。

这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最直接的反应。

然而,这种感激是针对具体恩惠的,也就是这个放粮的具体举动的感激,而非对骠骑军新政权本身的认同。

百姓的思维非常务实。

你今天给我饭吃,我感谢你,但你明天会不会征更重的税,征更猛的赋?

你今天允诺,确实听起来很好,但你明天会不会表示之前说的都不算数,要重新算?

长期的苦难经验告诉他们,统治者的善意往往是暂时的,带有目的性,甚至是下一个更严酷盘剥的序曲。

留下了这种历史记忆与创伤之后,自然就是会有应激的观望与反复的试探。

旧统治者的压迫记忆犹新,而新征服者的真实面目尚未完全明晰。

在这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背景下,任何突如其来的善意都会先被质疑。

封建时代的百姓民众,见过太多城头变幻大王旗了。

每一次改朝换代,新势力初期都可能做出一些收买人心的举动,但一旦站稳脚跟,剥削的本质往往重现。因此,他们形成了一种创伤后应激式的自我保护机制,不轻易付出信任,以免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在更多时候,他们的态度是听其言,观其行。

总会有些年轻人,简单的认为百姓民众就都是一致的百姓民众,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就像是在河洛之地,要是有人说骠骑坏话,那些只是刚刚体会到了骠骑制度的新河洛百姓,大多数都只会表示莫说咧,然后走开,就当做自己没听见,也不想听,但是如果有人在关中百姓面前说骠骑坏话……

百姓民众也不傻。比起那些年轻的,思想单纯的士族子弟来说,受苦受难的百姓民众也有他们自己的智慧。开仓放粮是一次性救济,只能缓解一时之困。百姓真正关心的是长远的生计,土地归属、赋税轻重、劳役多寡、法律是否公正等等。

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看出来,能够解决的,即便是有布告,有露布,但是真能落到实处么?就像是米帝的平均工资,又有几个人是真正超过平均线的?

这些问题不解决,一顿饱饭带来的好感就是脆弱和有限的。

在封建体制当中,他们和我们之间,有一道巨大的,充满了剥削的鸿沟。经过成百上千年下来,这种对立已经内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高墙壁垒,难以短时间内将其打破。

而且更有意思的事,旧有的统治秩序虽然压迫,但它对于旧体制之下的